消息傳出后,自2022年1月13日開始,已經持續下跌了三個多月的公司股價當場跌停。4月12日開盤后更是進一步跌至4.08元,相比于2022年內最高點6.18元,已經縮水了超過20億元的市值。
考慮到此前發布的2021年財報信息中,金字火腿的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了大幅度下降,這家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都處于行業領先的企業,或許已經來到了最危險的時刻。
一、除了“A股好岳父”,還有食品安全和經營困境
根據紅星資本局的報道,金字火腿之所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,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時披露此前期貨虧損的問題。
該事件發生在2021年9月,在生豬的期貨交易過程中,因為豬肉價格持續走低,對行情過度悲觀的交易員,在未經審批的情況下擅自平倉操作,直接導致公司損失5510.53萬元左右。而后,整件事情的重點就來了。
由于公司要求交易員承擔全部責任并賠償公司損失,交易員的岳父施雄彪,以金字火腿創始人兄弟的身份出手相助。其人向副總裁王啟輝臨時拆借資金4105萬元,又占用了總裁施延軍的595萬元資金,用一個月不到替女婿將損失填上了。
為此,施雄彪一度被稱為“A股好岳父”。只是這一番看似“有情有義”的操作,已經嚴重違反了《證券法》和《行政處罰法》等法律法規,屬于擾亂正常商業秩序的行為,被證監會盯上也實屬正常。
于是接到證監會通知的第二天,4月9日,副總裁王啟輝立刻因個人原因辭職。包括總裁、財務總監、董秘在內的一眾高管,也都收到了浙江證監會的警示函,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的恒信檔案。
可以說,這對翁婿憑借一己之力,幾乎將整個公司推進了坑里。只不過基于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,在這兩個推手出現之前,金字火腿或許已經在坑邊徘徊許久了。
1.食品安全黑歷史。
2015年,國家食藥監總局曝光了金字火腿生產的金華香腸中,含有被禁止使用的獸藥“沙丁胺醇”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瘦肉精的一種。盡管金字火腿當時回應稱,違法成分來自于豬肉原材料,屬于個別偶發性事件,但無論如何都對企業形象造成了一定打擊。
盡管在監管部門的把控下,此后多年中瘦肉精濫用的問題得以有效緩解,但直到2020年,山東、湖南、江蘇等地區仍然被曝出多起瘦肉精事件。甚至在2021年3·15晚會上,被曝光的河北滄州養殖戶,說出了“瘦肉精用了快十年”之類的驚人言論。
在這種環境下,曾經有過食品安全黑歷史的金字火腿,很難保證不會成為第二個雙匯。
2.核心業務增長乏力。
根據財報信息,2021年金字火腿的營收數據同比降低了28.79%,凈利潤同比下降27.74%。其中,作為近些年來拓展的個性化定制品牌肉業務,因受到國內豬肉價格下跌的影響,成為最主要的下滑業務,2021年毛利率為-10.59%,營收1.78億元,占比同比縮水24.41%。
因此金字火腿已經開始回歸火腿產品的基礎業務,只是受限于消費習慣和火腿產品認知度,再加上近些年來豬肉價格上下浮動,從2017年以后就長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。
3.跨界投資并購拖累企業經營。
在上市后,或許是逐漸發現了火腿行業沒有太多增長空間,金字火腿先后跨界布局了煤炭、金融、醫療等領域。只是這些跨界投資大都無疾而終,尤其是對大健康產業的投資,一度因為業績浮動較大引來了深交所的問詢。
由于部分并購的企業未能完成業績承諾,外加大量的運營成本壓力,從2017年開始營業總成本就常年維持在4億元左右,嚴重拖累了金字火腿的盈利。
除了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之外,金字火腿在近兩年中誤判人造肉的行業發展潛力,也是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。
二、錯押人造肉風口,“炒作”概念難救實業?
從2019年開始,金字火腿或許就已經將翻身的希望,寄托到“人造肉”上。
所謂人造肉,大概可以理解為采用人造細胞、蛋白質等生物工程應用技術,合成與天然肉相差無幾甚至更加環保健康的人工制品。現階段較為常見的人造肉類型,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制作的,工序相對簡單的植物肉。
這一概念在2016年左右落地,不過直到2019年才引發了大規模的重視。彼時,被稱作“人造肉第一股”的Beyond Meat于美國上市,進而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輪人造肉投資熱潮。
國內企業也及時跟進,先后有哈高科、雙塔食品、維維股份等企業宣布入局人造肉,并且收獲了各大資本的熱捧。其中,金字火腿更是創造了6天內連續5個漲停板的記錄,甚至一度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。
然而3年過去,全球范圍內人造肉總銷量在2021年出現了首次下降,各大人造肉龍頭企業也都出現了營收下滑、銷售額下降等問題。曾經被炒上天的人造肉概念,也開始丟失投資者信心和市場份額。
金字火腿的人造肉轉型計劃,也僅僅在2019年“炒概念”階段,以及2020年羅永浩在直播間帶貨人造肉新品時,先后收獲過股價漲停的待遇。而后,就因為一些客觀存在的因素,逐漸變得無人問津。
1.難以翻越的技術壁壘。
至少在現階段,人造肉相比于食物,嚴格來講更像是實驗產物。在生產研發過程中,涉及了大量的高新技術和材料技藝,而極大一部分相關科技都由國際壟斷組織把控著知識產權,尋常企業很難掌握人造肉的生產能力。
即便植物肉相比傳統意義上的人造肉,對技術的需求更低。但是在最關鍵的,對植物蛋白進行化學分離和提取的環節,也存在著極高的準入門檻,很難進行大規模量產。
通過天眼查可以看到,金字火腿的專利技術中,并不包含植物肉相關產業。在生產供應受制于人的情況下,想要有所作為的難度可想而知。
2.消費群體對人造肉的食品安全表示擔憂。
人造肉的核心技術來源于細胞培育技術,出于對細胞變異、基因污染、添加劑的擔憂,愿意嘗試人造肉的消費群體極為狹窄。至少在國內市場,還沒有大量的植物肉產品對外出售,而且在售的植物肉產品,銷量也相對較為慘淡。
另外,人造肉的安全與否姑且不提,在社會層面或許還沒有做好迎接人造肉的準備。在部分國家,例如荷蘭,由于法律規定“人造肉”不屬于食物范疇,任何出售人造肉的行為,都將被處于高額罰款。
3.售價昂貴,口味接受度低。
受人造肉的高新科技制作工序影響,其成本極為昂貴。根據媒體統計,實驗室級別的人造肉,每公斤的成本高達1萬美元,是普通肉類的1000倍。
而包括植物肉在內的普通人造肉,雖然成本對比沒有這么夸張,但據不完全統計,平均售價也比天然肉高出40%左右。再加上人造肉的口味很難達到天然肉的水平,花錢買罪受的消費方式,顯然也無法長久。
因此,錯押了人造肉風口的金字火腿,表現也逐漸趨于乏力。如今被立案調查,或許也算是追逐人造肉產業經歷挫折后,企業經營不利所延伸的連鎖反應吧。
在追逐風口、拓展新賽道之前,還是先把核心業務經營好吧。
參考資料:
《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金字火腿跌停4.8萬股民“炸鍋”》,成都商報
《金字火腿聚焦主業迎向“人造肉”風口》,健康產經新報
《股價跌停、被立案,金字火腿“好了傷疤忘了疼”》,藍鯨財經
《一度火爆異常的人造肉涼涼了?》,36氪的朋友們
本文系作者: 摩根商研所